校園市場興衰史:2019,社交電商將是一大風口
數據顯示:2019年,全國近3000所高校、4000萬大學生,一年5000億的消費市場。
面對這一龐大的消費群體,哪家企業不垂涎心動?無論90后、00后如何造人詬病,都沒有企業能否認:失去了年輕人,就失去了市場和未來。
但是,很少有企業做得很好,為什么呢?打入校園,到底應該怎么做?
筆者長期為客戶進行校園營銷活動的策劃執行,因此常常會有朋友向我咨詢這個問題。
今天復盤過去,從以下6個方面,談談一些自己的看法和建議:
- 校園市場有哪些特點?
- 2019年校園市場的風口是什么?
- 大學生消費有哪些特征?
- 什么產品適合進入校園市場?
- 如何打入校園市場?
- 需要特別注意什么?
一、校園市場三大特點: 新、散、快
新:大學市場最大的特點是新
新:指生源常換常新,不斷涌入新鮮血液。
首批00后進入大學,更是對企業提出新的挑戰。年輕的大學生群體有新的價值審美,新的產品購買需求,更加注重個性服務和用戶體驗。
新還指:他們對新事物的接受度高,擁有巨大的消費潛力,是優質的種子用戶人選。
抓住這批用戶的需求,就可能成就一個商業模式,國外如:Facebook、Snapchat;國內如:餓了么、ofo,均起源于校園。
散:指流量分散,注意力分散
任何想一統校園市場的行為都是徒勞的,企業面臨校園市場,往往需要互相合作。
為什么呢?
校園市場好開發難維護,你怎么做,競爭對手就怎么做,而且很可能會被超越。學生不在乎誰先開拓了市場,只會關注誰的福利更好、價格更低,一個手機里可以同時存在好幾個APP很正常。
因此,難以形成行業壁壘,這是校園市場的一大難點。
以校園外賣來說,美團和餓了么都做外賣平臺,沒有哪種商品是自己研制或者壟斷的,那么都是同樣的一家飯,同樣的送貨上門,我為什么要買貴的?
唯一的差別,就在于速度和服務上。
所以,同類產品之間,在校園流量上競爭沒太大意義。今天是你的用戶,明天我降價就成了我的用戶。不如各自運營好自己的一攤子,需要時互相合作,共同教育市場。
快:指更迭快,市場趨勢瞬息萬變
筆者在大學時,正遇見了互聯網企業在校園市場上演各項爭霸賽,一切都野蠻生長。
短短幾年間,校園市場的風口來了又去。
2014年,是外賣的戰場,最耀眼的是餓了么和美團校園之爭,百度外賣隨之入場,那是段吃貨們至今還津津樂道的時光,幾塊錢就能吃飽喝足。2015和2016年,是校園市場異?;钴S的兩年,整體經濟形勢的繁榮、“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提出,都助推了校園市場的發展。
各大公司爭相建立自己的優質校園渠道,如:BAT、小米、新浪微博、京東、新東方等;或專門開辟校園業務,如:58旗下的伯小樂。
當時我所在的百度傳課,在全國27省2000所高校,招募了2000校園經理和4000常備兼職。
這期間,課表類、分期類、兼職類、社交類產品表現尤為突出,代表有課程格子、趣分期、兼職貓、黑白校園等;O2O風潮也隨之涌動,以零食為切入點的校園電商火速攻城略地,如小麥公社、俺來也,洗衣O2O如e袋洗。當時一個校園電商的大區負責人,不用坐班的兼職,給我的薪資都能開到4k+一個月。
繁榮,也造就了校園市場的泡沫。
金融分期類app單個下載注冊,甚至給到了50元的高價。在這一波校園推廣熱潮中,很多創業團隊和學生賺到了第一桶金。
從一個小城市初入校園的我,有幸共同見證參與了互聯網這一段繁華。也是在這個時期,第一次在百度的培訓中,我接觸到“人人都是自媒體,你就是自己的品牌”這樣的觀點。
互聯網的光芒,投過狹長的裂縫,照亮了一群懵懂的校園人。
(百度總部第一次培訓)
但隨著資本寒冬的到來,此后的校園市場一路呈現降溫趨勢,不復往昔熱鬧。
市場耐受度也提高,大學生們對普通的推廣逐漸產生抗體,他們開始警惕、篩選,只有真正有實用價值的產品,才能贏得他們的心。
2017年,共享出行異軍突起,摩拜單車和ofo獲得資本青睞,一較高下。
2018年,新零售開始滲透大學生活。
天貓超市進駐校園,以“高顏值”、““智能化”、“互動性”俘獲市場。天貓互動吧提供體驗服務,與各大品牌進行合作,幫助企業收集和沉淀消費者行為數據。
相應地,校園支付受到重視。支付行為是沉淀用戶數據的絕佳入口,微信、支付寶、云閃付都開始爭相搶占校園支付場景。微信的“騰訊微?!?,支付寶的“未來校園”,都旨在提供智慧校園解決方案。
寒冬之下,求職產品應勢爆發。據極光大數據統計:過去一年求職招聘app的用戶規模增長超過100%,整體用戶達8,232萬。
校園市場也體現了這一大趨勢,實習僧、超級簡歷、智聯校園等持續發力。
海外校園市場機會涌現,這一年,不辣身邊許多校園市場從業者,開始轉向海外高校市場。
除了共享單車和留學類產品,還有校園貸、求職招聘、VPN產品,龐大的留學生群體的消費潛力被逐漸挖掘。
比如:前leader所在公司,開發了一款海外VPN“海龜加速器”,就專注于服務海外留學生需求。
這是一份人人時代之后的校園興衰史,身在風暴其中時,我未曾察覺它的兇猛,待轉身回望,竟覺得心有余悸。
多少曾經風光無限的產品,隨之資本的車輪碾過,湮沒在歷史的塵埃里,一粒粒消散。
校園市場的新、散、快,讓企業疲于應對。唯一活下來的方式,就是不斷更新,更好地滿足用戶需求,牢牢占據學生心智。
二、 2019年最大風口: 社交電商
吳曉波在《預見2019》的演講中說:
“2019社交電商將呈井噴式發展,會員制將成為2019年最流行的消費者關系模式,我們只需要順勢而為?!?/p>
拼多多這匹黑馬的上市,已然向我們展現了社交電商的魔力。
在信息和商品過剩的今天,人們篩選產品的渠道很多,成本卻越來越高。本質上,推薦是為用戶做減法,快速匹配需求縮小篩選范圍。這點是社交電商可以迅速崛起的底層需求。
早在《瘋傳》一書中,作者就提及“人們購物決策受口碑影響”。層出不窮的廣告讓用戶逐漸失去信任,而經過熟人推薦的產品,人們卻多半不會懷疑。這在心理學上,叫做“社會證明”。
人們喜歡模仿,因為他人的選擇傳達著信息,有助于節省自己的決策成本。大家都覺得好的一般都不會差,大家都覺得不好的可能有問題。(感興趣的朋友可以戳我之前的文章:《網易刷屏的6大秘訣》)
除了社交關系的裂變之外,社交電商還具備成本低、場景多元化、去中心化的優勢。每個個體都可以成為商家,成為傳播中心,并產生商業價值。
小紅書、微博、抖音、快手上很多網紅大咖,都實現了不同的商品變現模式。
校園是大市場的縮影,2019年社交電商這一趨勢,必然會延續到校園市場中。可以預見的是電商行業和社交行業都會將目光聚焦于校園這片流量池。
那非社交類、電商類的產品怎么辦?也無需擔心。
只要把握住趨勢,與相關的平臺合作,或者打造自己的校園小社交圈,甚至打造校園KOL,就能幫助提高業績。無論如何變化,一切的商業模式,核心都是洞察并滿足客戶需求。只是相對而言,校園市場的需求更加多元化,也因此顯得難以捉摸而已。
盡管難以捉摸,各大品牌還是在這條路上前赴后繼著,因為他們深信:校園市場里藏著未來。
總結
這篇主要聊了校園市場的今生前世,校園市場的特點,以及2019年的校園新趨勢。